天文現象之迷思 - 食與蝕

天文現象之迷思 – 食與蝕

這是與文字有關的故事。

《說文解字》︰食,米也。本義:津津有味地進餐。

甲骨文,「食」字指低頭張開口流口水,對著一個高腳的容器,所表達的就是津津有味地進餐的動作。再引申為「吃飯」、「吃」的意思。

20160324022840535p

至於蝕,《說文解字》︰蝕,()敗創()也。本義:蟲子蛀食物品。

古人喜歡養蠶取絲。古人看到蠶蟲食桑葉時,雅興大發的想到桑葉虧損了,被「蠶食」。由於這比喻用得妙不可言,人們漸漸接受了虧損稱為「食」。

201006012209188292p

但食的本身意思是進餐吃東西,現在又說是虧損,這不免令人混淆,若令人會錯意便麻煩多了。於是有人便把代表虧損的「食」字加一「虫」字偏旁,這便能分辨進食「食」或虧損「蝕」。

可見「食」與「蝕」,本是同根生。理解完文字本義後,再翻閱古籍及理解現況

殷商的卜辭:「六日甲午夕,月有

《說文解字》:「日則朔,月食則望」

《詩經‧小雅》:「彼月而,則維其常」

《詩經·小雅·十月》:「十月之交,朔月辛卯,日有之,亦孔之丑」

《呂氏春秋·明理》:「其月有薄。」

《史記·天官書論》:「逆行所守,及他星逆行,日月薄,皆以為占。」

唐 李白《古朗月行》:「蟾蜍圓影,大明夜已殘」

唐 盧仝《月蝕詩》:「望日月月光滅,朔月掩日日光缺」

清 龔自珍 《壬癸之際胎觀第四》:「大薄,大崩竭,起於膠固。」

胡適「中國古代哲學史」更有趣的將「食」「蝕」二字都在同一段文章內使用。

古書中包括詩經、春秋、左傳、詩詞、說文等,「日食」多為「食」,但也有小部分用「蝕」。直到清朝民智較開時期,受西方科學思想影響,天文學又得到新的發展階梯,大眾才知道這種天文現象並不是真的『食』掉了,只是暫時的『虧損』一陣子。所以清朝時很多資料都將『日食』改為『日蝕』。到了近代,香港、台灣很多書都用了「日蝕」,約定俗成這用法。另一方面,中文學者則認為「食」與「蝕」皆相通,兩字可用。

2009年國際天文年,台灣區總召集人孫維新教授認為,應該要將這個被廣為誤用的字糾正過來,當時國立編譯館發行的『天文學名詞』一書,也明確表示『日食』才是正確用法。

Solar Eclipse 應用「日食」還是「日蝕」呢?
Lunar Eclipse應用「月食」還是「月蝕」呢?

事實上沒有一定的答案,再試試從原理上分析,看看能否一較高低:

Solar Eclipse是指月球走到地球和太陽中間,使太陽、月球、地球成一直線,這時月球掩蓋了太陽的光線,所以在地球的我們在白天會看到太陽好像被吃掉了一樣有所虧損

IMG_5674

Lunar Eclipse是指月球走到地球後方,使太陽、地球、月球成一直線,這時地球的影子掩蓋了月球反射太陽的光線,所以在地球的我們在晚上會看到月球虧損了,看似被吃掉了。

_MG_0798

這次麻煩了,一句說話用了「食」和「蝕」。既然難分難解,也就隨心吧。只要從一而終用同一個字便可。天藍喜愛用的是「食」,感覺上正面一些,「蝕」有負面的感覺。

言而,小學常識科課本用的是「日蝕」,所以若小朋友為應付考試,便要小心,上月初與幼童軍(小學生)分享天文知識時,他們便說我寫錯「食」字了,我也只好預先給他們看這篇文章!

總結:
這次美國日全食之旅,既「日食」也「日蝕」。
「日食」者,到美利堅合眾國欣賞大日食,是為畢生難忘的回憶;
「日蝕」者,洗費巨大,日日都蠶蝕金錢,為荷包感到悲哀!

好吧,天藍一會要上機了!
現在時間是香港時間03/08/2017, 12:00
抵達美國為美國時間03/08/2017, 16:00

若有興趣天藍這次自然科技文化之旅,歡迎關注本網站及香港青年天文協會fb(下方)

天藍會在香港時間22/8 00:30後進行日全食直播,敬請留意!

#欽天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