廿四節氣 – 清明 24 SOLAR TERMS – Pure Brightness

廿四節氣 – 清明 24 SOLAR TERMS – Pure Brightness

天文

2020年清明:4月4日 15:38:02,農曆三月十二日。每年西曆4月5日前後,太陽到達黃經15度為之清明。

地理

跟氣候有關,直接解釋為天氣和而

細說清明

現代人理解的清明,總是想到清明節,廿四節氣中,節氣與節日共存的只有清明和冬至。《帝京歲記勝》記載:「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淨明潔,故謂之清明。」原來清明的原意是指氣候,回春大地,實際指 – 天氣清和明朗。

至於清明節的起源,有不同說法,據說始於古代帝王將相「墓祭」之禮,後來民間跟著於此日祭祖掃墓。至漢高祖劉邦時開始重視。嚴格說來,清明掃墓的傳統正式是從宋朝才開始才流行起來,目的是為了讓後代子孫能夠慎終追遠,緬懷過去。清明掃墓盛行之後,人們便將清明列為三大鬼節之一,人們在這一天會插戴柳枝來避邪,因為柳枝有驅邪功能,所以插戴柳枝也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大特色喔!

事實上,節日上的清明節本為寒食節的翌日,寒食與清明相接。掃墓是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,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 介子推一事。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「寒食上墓」,到宋朝更為流行,清明掃墓漸漸成形。明清時期,清明掃墓更為盛行。

因此,現代的清明節就包含兩層意思,一是指節氣,二是指節日。

氣候

清明時節吹的是東南風,它是暖風,也為這個時節帶來豐沛的雨水。但香港、澳門等華南地區尚未完全脫離東北季風期,所以有時冷鋒還是會過境,氣溫變化很大。

現代很多都市人常常因為出門時出太陽,就穿著的春裝出門,卻沒有想到晚上天氣又會變冷,馬上著涼了,所以有句諺語「三月初,寒死少年家」。

農業

清明過後,水稻進入發芽分化期。但是氣候仍不穩定,若仍寒冷多雨,作物生長易受影響,氣溫變化也很大,冷熱無常,此時的寒流會讓人疏於防範。若吹北風,溫度降低,一期作時值孕穗期,收成將受影響。

清明三候

初候: 桐始華 – 白桐花開放
二候: 田鼠化為鴽 – 喜陰的田鼠回到了地下的洞
三候: 虹始見 – 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

節氣與文學

《曆書》
「春分後十五日,斗指丁,為清明,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,蓋時當氣清景明,萬物皆顯,因此得名。」 – *斗指丁,即北斗指向丁的方向,將來再為大家解說。

《清明》【唐】杜牧
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慾斷魂。
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
民間習俗

放風箏

古時掃墓,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。有些風箏上裝上了竹笛,經過風一吹便能發出響聲,好像箏的聲音,據說風箏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。

另外在古人眼中,放風箏不單是種遊樂活動,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。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。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,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,等風箏放高,就剪斷風箏線,讓紙鳶隨風飄逝,象徵著自己的疾病、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。

盪鞦韆

鞦韆最初叫做千秋,是春秋時期北方的山戎所創,據說是齊桓公北征山戎時,把鞦韆帶入中原。到了漢武帝時,因千秋在漢語包含有人雖死去但永垂不朽的意思,為 了避諱,所以把千秋改為鞦韆;到唐代,蕩鞦韆已經十分普遍,並且成為寒食節及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的活動,甚至被唐玄宗稱為「半仙之戲」。

民間長期有著清明踏青的習俗,著名畫家張擇端的《清明上河圖》,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,京都人民踏青郊遊,市集買賣的熱鬧情景。

諺語測天氣

天氣預測諺語皆為中華文化精華之一,雖然沒有科學証明,但是這些諺語經過數千年的流傳依然有可取之處,可作為預測天氣的借鏡。

根據晴雨預測後期天氣

「雨淋墓頭紙,日曬穀雨田」
       – 清明下雨,穀雨多半會放晴。

「清明要晴,穀雨要陰」
       -清明日晴天,穀雨日陰天,定是五穀豐收之年。

「清明晴魚高上坪,清明雨魚埤下死」
       -清明日天氣晴朗,日後雨水就會多;相反則可能乾旱。

清明無雨黃梅,清明有雨水黄梅」
       –
寒食節下雨的話,那麼必多黃梅雨

根據風來預示後期天氣

「清明風若從南起,預報田禾大有收」
       -清明日吹南風的話,稻作就會豐收;吹北風則可能會欠收。

「三月死魚鰡,六月風撲稻」
       -三月少雨,六月多風。

欽天藍